在广州科大中医医院的诊室外,患者们轻声细语间总绕不开那个称号——“罐针判官”。这个称呼所指的,是扎根中医临床几十余年的龙炬副主任医师。火罐在手,银针轻捻,以罐痕为信,以针感为凭,他在罐与针的方寸之间,为病人拨开病痛的迷雾。
特殊名片:罐痕成为判断“依据”
对龙炬而言,小小的火罐,远远不只是祛湿的工具,更是一扇探查身体的窗口。“火罐留下的痕迹深浅不同,代表气血阻滞的程度也各有差异,”龙炬解释道。他善于观察每一个罐印:颜色偏深紫者,暗示体内寒气或瘀血凝滞较重;罐印边缘瘀点分明,可能与气机不畅有关。这些罐印如同身体发出的信号,与他细致的望闻问切、精到的脉诊融合互补,成为勾勒疾病全貌的重要“证据链”。
祛痛如判:祛病亦有“法度”
在龙炬的治疗室里,治疗亦如一场精准的判断与执行过程。
26岁的陈女士长期饱受颈椎疼痛与手臂麻木折磨,西医影像报告显示轻微压迫。龙炬仔细观察她肩颈两侧紧绷的肌肉与肤色差异,又在特定部位施以火罐测试。片刻后,一片深紫的罐痕在右侧肩胛部位浮现。
展开剩余56%“气血被堵在这了,不通则痛。深压有痛点是关键信号。”龙炬迅速判断。他据此在罐痕中心和几个对应堵塞点精准刺入针灸,辅以温和手法调整肩胛。
仅一疗程后,陈女士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虽然拔罐留下一些紫斑有点疼,但神奇的是,做完后整个肩膀好像卸了千斤担子,麻木也好多了!龙医生的判断果然很准。”
龙炬的治疗,从不是程式化的模板运作。他重视罐诊结合脉象与临床体征,分析疾病寒热虚实属性的细微差异,如同“判官”一般抽丝剥茧,在气血经脉的纷繁路径中寻求精准的“用针点”与“拔罐位”。“气血通畅有度,该通则通,该疏则疏,该调则调,才能祛病无形。”龙炬如此总结他的医道。
坚持“原则”的判官:当劝则劝
面对慕名而来的患者,龙炬并非有求必应。他秉持一份“医者仁术”的刚性原则:反对滥用治疗手段,尤其当他认为病症可以通过调养或生活方式改变缓解时。
“这位先生,您的腰酸痛目前并不适合上罐下针,根源在于您的坐姿和工作习惯,”龙炬曾婉拒过一位强烈要求针灸的患者。他要求患者必须先改变不良坐姿习惯,加强特定肌群锻炼,再复诊评估是否需介入治疗。患者起初不解,但遵照指导后,一个月后腰酸果然明显改善。“龙医生真是‘判’得不留情面,但判断得实在啊!”他感叹道。
在龙炬眼中,“罐针判官”这四个字承载的重量远不止医术的精深。
“这是病人给予的信任和托付”,他深知“判”字背后,是对医者眼力、心力和良心的极致考验。拔一次罐、刺一穴针,都需如履薄冰,慎之又慎。
灯光透过拔罐的玻璃杯壁映出一枚枚豆大的光晕,犹如黑夜中的引航灯。当龙炬再次俯身观察患者背部的罐印,凝神捻动手中银针时,火罐里跳动的不仅是生命的信号,更是一位医者凭借古老智慧与现代思辨,为患者寻找健康“通路”时那份如同判官断案般的求索热忱。
发布于:广东省配资天眼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