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们回家吧?”商场里,五岁的朵朵死死攥着妈妈的衣角,眼泪在眼眶里随时都能调出来。
明明周围欢声笑语,其他孩子都在开心的玩耍,而她却把脸埋在妈妈身后不肯抬头。看着这样的朵朵,妈妈真的快要崩溃了,每次带她出门都是这样。
用妈妈的话说:在家里天不怕地不怕的娃,出了门就变成畏畏缩缩的小尾巴,总想着躲在大人身后,也不知道她到底在怕什么!
之前,朵朵妈妈觉得孩子这样的表现,可能是怕生的缘故。后来才知道,娃躲在身后并不是害羞、胆小这么简单,还藏着很多需要父母发现的秘密。
展开剩余82%娃躲在身后,怕的是陌生的一切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怕的是陌生人,其实不全是。
对娃来说,出门后的世界全是未知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规则、陌生的互动方式……这些都让他感受不安,只有躲在父母身后,他才有应对外界恐惧的安全感。
首先:怕的是陌生环境带来的压迫感。
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待着,外面嘈杂的环境会让他觉得特别紧张,恨不得找个地方躲起来,而父母身后就是最好的选择。
那种感觉,就像把大人突然扔到一个全是外国人的派对中一样,听不懂别人说话,也不了解对方的规矩,内心格外的紧张害怕。
其次:怕的是不知道怎么跟人互动。
对大人来说,跟其他陌生人打招呼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什么难度。可是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只会觉得太超纲了,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开口。
就算是别人主动打招呼问好,孩子都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他们只会觉得紧张,躲在父母身后应对外界的热情。
最后:怕的是失控的感觉。
在家的时候,孩子想玩玩具就玩,想喝水就喝,能自由掌控自己的小世界。可出门之后不一样,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跟人互动,都可能由大人说了算。
自己做不了主会会让孩子紧张焦虑,他们不知道该如何缓解这种心情,就只能躲在大人身后寻求安慰,然后找回一点被保护的感觉。
看娃躲在身后,很多父母就想着安慰他们。可是话说出口却变了味,反倒成了“催命符”,让娃变得更紧张、更害怕。这些无效安慰,希望父母别再说了,只会弄巧成拙。
◆这有什么好怕的!这句话会让孩子觉得妈妈不理解我,心理会更委屈,也不敢再尝试。
◆你看别的小朋友都不怕!每个娃的性格、成长环境不一样,千万别拿别人家娃跟自家娃比,只会让娃觉得我不如别人。
◆再躲我就不喜欢你了!这句话最伤人,父母以为用“不喜欢”就能逼娃出来,其实是在威胁他们。
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知道娃总是躲在身后的行为不太好。可很多时候父母关心则乱,说得越多越容易出错,倒不如改变思路,用娃更愿意接受的方式。
想让娃走出身后,不妨试试这三招
第一招:帮孩子提前减少未知恐惧
娃怕陌生,是因为他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情,如果能提前剧透出门可能会发生的场景,能减少他们心中大部分的恐惧。
提前告诉娃会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以及怎么样应对,这样他们心中就会更有底气,紧张和焦虑感肯定不会那么大。
第二招:当孩子的翻译官
要是娃性格真的很慢热,那父母也不要催他,允许娃躲在身后。只是,父母要做好他们的翻译官,帮助孩子把不敢说的话说出来,化解尴尬。
孩子在身后看着父母帮忙,他们的紧张也会得到缓解,说不定下一秒就能自己主动开口。父母要做的是教会孩子方法,让他觉得跟别人相处、互动没那么难。
第三招: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娃怕出门,和他做不了主有很大关系。既然如此,那就给娃一些小的选择权,能让他找回在家里的掌控感,这样也能减少恐惧。
别觉得这些小选择没有用,对娃来说能自己做主,就意味着“我能掌控这件事”,会让他们不那么害怕,愿意从身后走出来试试。
写在最后:别总是盼着孩子突然之间就变勇敢,也别逼着他们快一点长大。娃的恐惧很真实,下次带他们出门的时候,请父母多蹲下来用娃的视角看看世界,说不定就懂了。
发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配资天眼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