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田径世锦赛的跑道上,一个17岁的澳大利亚少年简直是平地一声雷。他叫古特,在男子200米半决赛跑出20秒36,一下子把全球田径迷的瞌睡虫都给吓跑了。
这成绩也就排个总成绩第18,决赛的门都没摸着。可舆论的锅,早就炸了。为啥?国际奥委会官网都亲自下场盖章了:这小子,比当年博尔特在赫尔辛基世锦赛的首秀跑得还快!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咱们中国的天才少女陈妤颉,比古特还小一岁,在女子200米预赛第一轮就被刷了下来。一个进了半决赛,一个预赛就回家,账面上看,好像高下立判。可这真能决定未来十五年,谁才是那个更亮眼的腕儿?
这小子是坐火箭来的
古特的故事,听着就像是拍电影的。他爸妈是南苏丹移民,到澳大利亚昆士兰生下了他。今年这小子不得了,超风速下跑出过9秒99和19秒84这种吓人的成绩,官方有效的20秒02也把澳洲一连串纪录给破了个遍。
美国媒体把他祖上三代都快扒出来了,《卫报》更是惊呼他在昆士兰锦标赛上的表现。这么一通操作下来,一个“新博尔特”的形象,就这么被推到了台前。
他自己也一点不藏着掖着,赛后对着镜头那叫一个自信:“我知道我现在就是个小孩,但我有的是时间,他们可没有。他们没15年,我有15年……17岁我能做到,25岁肯定能做得更好。”嘿,这股少年气,真冲。
光环还是紧箍咒
不过,每当一个“天才”冒头,总得有另一拨人出来泼泼冷水,生怕这泡沫吹得太大。有人就说了,这种“爆款新闻”跟泡面似的,闻着香,吃完啥也不是。拿古特跟博尔特跨时代比,这公平吗?博尔特那会儿的训练科技、跑鞋,能跟现在比?
更尖锐的批评,直接对准了那些被媒体捧上天的细节。有人吹古特的步频比巅峰博尔特还快,这话在行家耳朵里就有点搞笑了。苏炳添的步频快不快?可短跑这玩意儿,是身高、步幅、力量、爆发力的综合体。
揪着一个“频率”死磕,是不是忘了古特那大高个的身材优势?光靠两条腿倒腾得快,那不成了个“倒腾机器”?竞技体育残酷就残酷在这,“未来之星”这帽子,保质期短得很。几年前的奈顿,不也被吹上天了?结果呢?
那个不着急长大的女孩
再把目光转回陈妤颉,她走的路子,好像完全不一样。这姑娘是2008年12月29日生的,到年底才满17。好多网友都急了,说为啥老报她16岁,可这就是事实啊。从去年下半年起,她就在国内成年组比赛里搅动风云了。
在日照的全国冠军赛,她100米跑了11秒29,拿了冠军,刷新了个人最好成绩和亚洲赛季最佳。今年5月,在龟尾亚锦赛,200米又以22秒97夺金。这些成绩,对一个连训练强度都不敢上满的未成年选手来说,含金量高得吓人。
她的主管教练真是把她当宝贝护着,因为年纪太小,不敢轻易加训练量。这次世锦赛,她预赛23秒26出局,但这种“保护性”的成长方式,跟古特那种早早扎进成年组高强度对抗的模式,反差太大了。
十五年后再看谁是王
古特和陈妤颉,一个高举高打,一个稳扎稳打。没错,在东京这一站,古特的表现确实更好看。但这不过是一个瞬间的切片而已。他自己提到的“15年”之约,才是这场对决真正的赛道。
一个运动员的成长,哪儿是跑道上那几十秒能说清的。这里面道道太多了:临场状态、心理素质,还有怎么扛住媒体给的“明星光环”。这光环值多少钱?除了新鲜感,更多的是能把人压垮的压力。
有人说得直接,古特现在顶多算是在队伍里排队“帮博尔特提鞋”的,一切都太早。他自己跑完二百米不也累到“腿都快断了”?光靠天赋和频率,真能在一个长达十五年的周期里,干掉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将?
结语
竞技体育,说到底是一场持久战,不是一次冲刺就完事了。古特也好,陈妤颉也罢,他们都手握着让人眼红的天赋。但天赋这东西,能不能兑换成“王者”的勋章,谁也说不准。古特能不能稳住这股劲儿,陈妤颉又能不能在保护中完成蜕变?现在下结论,都太早了。这场关于未来的赛跑,比的不是谁在17岁时更快,而是谁能更有耐心,更有后劲,跑到那个叫“传奇”的终点。
配资天眼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