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专家直言:买中国新航母,必备歼-35、空警600配电磁弹射
锈蚀的痕迹如同蛛网般爬满了航母甲板,85%以上的表面已被红褐色的氧化层覆盖,摇摇欲坠的起重机吊臂在灰暗的天空背景下显得格外刺眼——这张由俄罗斯《消息报》记者冒着严寒拍摄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近照,在国防部高层会议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军事专家克拉姆尼克突然拍案而起,他指着投影幕布上中国海军福建舰的高清卫星图像,声音颤抖地提议:"我们应该立即引进他们的第五代舰载机、新型预警机和最先进的电磁弹射系统!"这个大胆的建议让在座的将军们不约而同地握紧了双拳,指节因用力过度而微微发白。
时间仿佛在这个瞬间产生了奇妙的倒流。二十年前,同样是这间会议室,悬挂在墙上的却是向中国出口苏-27战机的军售协议。当拆船工人手持等离子切割机登上库舰残破的甲板时,飞溅的高温金属熔渣恰好落在当年被起重机砸穿的巨大破洞边缘。
那次致命的意外事故至今仍是俄罗斯海军心中永远的痛。2018年深秋,承载航母进行大修的PD-50浮动船坞毫无征兆地沉入海底,重达70吨的龙门吊如同孩童丢弃的积木般从天而降,在飞行甲板上撕开一个触目惊心的大洞,随后涌入的6000吨海水几乎将整艘战舰变成水下坟墓。这艘经历过多次现代化改造的老兵,刚刚完成心脏搭桥手术就遭遇了致命一击。
然而厄运并未就此结束。2020年寒冬的那个夜晚,维修作业产生的电火花引燃了泄漏的燃油管道。监控录像显示,短短十五分钟内,熊熊烈火就完全吞没了整个机库区域。当冲天烈焰将摩尔曼斯克港的夜空染成诡异的橙红色时,航母内部温度已飙升至700摄氏度以上,原本坚不可摧的钢结构如同融化的巧克力般扭曲变形。
通风管道内发现的两具水兵遗体,依然保持着生前奋力攀爬的姿势。
根据俄海军参谋部最新披露的财务报告,过去六年里库兹涅佐夫号的维修费用已经远超10亿美元大关。
这笔巨额资金足以装备整个太平洋舰队18艘最新型的导弹快艇。
同样的预算也完全能在克里米亚半岛部署三个完整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
就在顿涅茨克前线的俄军士兵焦急等待无人机增援的同时,国防部长绍伊古在去年严冬时节下达了最终裁决:终止所有维修拨款。
如今这艘被困在北极圈内的航母甲板,已经演变成各种海鸟的栖息天堂。
生锈的阻拦索基座成为了海鸥理想的筑巢地点,而甲板凹陷处积累的融雪则形成了一片片微型湖泊。
挪威卫星每月传回的监测图像清晰显示,甲板上的苔藓覆盖率从2023年初的25%激增到今年六月的86%。
当莫斯科方面最终宣布拆解决定时,检修人员惊讶地发现船体螺栓早已被极地严寒彻底冻裂。
令人咋舌的是,拆解这艘老舰的成本竟然超过了建造全新航母的预算。
就在俄罗斯工人开始切割库舰锈迹斑斑的钢板时,中国福建舰的飞行甲板上整齐排列着两种新型舰载机。
采用灰黑色涂装的歼-35战机在机翼折叠状态下宽度仅有7米,比相邻的歼-15短了整整三米。
但这款双发战机的发动机却能爆发出惊人的28吨推力。
当俄罗斯飞行员亲自体验过米格-29K的性能后,这个数字令他们震惊不已——要知道他们现役舰载机的最大推力仍停留在18吨这个门槛。
尤其令俄罗斯军事专家艳羡的是中国最新列装的空警-600预警机,这款装备先进圆盘式相控阵雷达的预警平台性能出众。
在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的强力助推下,空警-600仅需短短三秒就能完成加速,轻松达到240公里/小时的起飞速度。
当这架预警机在6000米高空执行巡航任务时,其强大的探测能力可以同时监控大半个渤海湾范围的空域。
根据俄海军情报部门获得的一份机密报告显示,空警-600具备同时引导12架战机实施超视距打击的作战能力。
其战场指挥效能之强,相当于整合了三艘现代化驱逐舰的雷达探测网络。
就在俄罗斯唯一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被拖往拆船厂的途中,北约在俄罗斯边境附近启动了"波罗的海行动-2024"联合军演。
西班牙海军派出的胡安·卡洛斯号两栖攻击舰甲板上,F-35B隐身战机进行垂直降落的画面被刻意展示给俄罗斯侦察机拍摄。
而在芬兰湾的战略要冲,芬兰与瑞典海军联合组建的巡逻艇编队构筑起一道严密的封锁线。
值得注意的是,这条封锁线的位置距离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司令部仅有40分钟车程,形成明显的军事压力。
据不愿透露姓名的俄海军消息人士透露,在去年北极军演期间展示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试射实际上存在重大水分。
演习期间参演舰队特意选择在新地岛峡湾内进行导弹发射,这一反常举动背后的真正考量是规避北约舰载战斗机群的潜在威胁。
多名目击军官证实,部分参演导弹艇的发射架上覆盖着帆布,内部实际装载的是木质仿制品,而真正的"匕首"导弹系统已被紧急调往乌克兰前线投入实战部署。
针对苏霍伊设计局最新推出的苏-75轻型舰载战斗机方案,海军高层在内部评估会议上表达了强烈质疑。
根据披露的技术参数,该机型最大武器挂载能力仅为5吨,与竞争对手歼-35存在1.8吨的显著差距。
更为关键的是,该机型采用的可折叠机翼技术在极端环境下表现欠佳,克里米亚试飞场的测试记录显示,机翼折叠机构在低温条件下曾连续三次发生机械卡死故障。
项目总设计师在闭门会议中不得不向军方坦白,该型号要实现批量生产至少需要等到2030年以后。
俄罗斯技术集团(Rostec)的装备库存状况令海军装备部门深感忧虑。封存多年的蒸汽弹射器设计图纸因保管不善已出现霉变粘连现象,原研发团队更早已不复存在。
在尝试进行电磁弹射器国产化改造时,研发人员沮丧地发现国内工业基础无法提供满足瞬时大电流放电要求的超级电容组件。
技术人员在整理苏联时期档案时发现,1982年进行的陆地弹射测试曾因轨道摩擦产生的高温导致关键滑靴部件熔化失效。
目前俄方谈判团队正在研究三种可行性方案:包括整舰采购、生产线引进以及关键技术许可转让等不同合作模式。
据外媒报道,俄罗斯方面正考虑以北极地区液化天然气资源的部分权益作为筹码,试图换取中方在军事技术领域的支持。更有消息人士透露,俄方甚至提出以远东重要港口的使用权来交换中国新型舰载战斗机的相关技术资料。不过中方对此始终保持谨慎态度,特别是考虑到歼-35战机去年才正式列装部队,解放军海军自身也面临着数十架该型战机的装备缺口。
近期中国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穿越宫古海峡执行远洋训练任务时,俄太平洋舰队仅能派出一艘22350型护卫舰参与联合行动。这艘排水量4500吨的主力战舰被俄海军视为远东地区的"舰队旗舰",但其建造过程却历时长达12年。更令人担忧的是,负责该舰建造的船厂焊工团队平均年龄已高达54岁,凸显出俄罗斯造船工业面临的人才断层问题。
该型护卫舰的直升机库仅能容纳一架舰载直升机,飞行甲板面积甚至无法同时停放两架折叠机翼的米格-29舰载战斗机。在圣彼得堡举行的海军技术研讨会上,军事专家克拉姆尼克展示的福建舰甲板布置图中,24个歼-35战机的停机位和4架空警-600预警机的部署位置都用醒目的红色标记标出。他情绪激动地用激光笔敲击着投影屏幕强调:"这些红色标记本该出现在我们北极地区的军港部署图上,否则当北约舰队再次闯入巴伦支海时,我们能用来应对的只剩下那些早已锈蚀的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
在俄罗斯北方机械制造厂的干船坞内,一座锈迹斑斑的龙门吊下方堆放着从"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拆卸下来的推进轴。这根重达45吨、长度超过8米的巨型金属构件表面布满了凹凸不平的伤痕,据现场工人透露,这些损伤源自二十年前航母螺旋桨在航行时与海底礁石发生的剧烈碰撞。
刺眼的电弧光将沪东造船厂三号船坞照得如同白昼,这座中国最先进的造船基地里,巨型龙门吊正以惊人的效率运作着——其起重能力远超俄罗斯同类设备整整九倍。
与此同时,五百公里外的拆解场地上,氧乙炔火焰正一点点吞噬着那艘曾经辉煌的钢铁巨兽。金属熔化的刺鼻气味弥漫在空气中,与远处造船厂的焊接火花形成了鲜明对比。
午休时分,负责拆解工作的工头摸出手机,无意间刷到了福建号航母的甲板作业视频。画面中,歼-35战斗机在电磁弹射器的助推下腾空而起,甲板挡流板的液压系统反应速度之快,让这位经验丰富的造船工人不禁瞪大了眼睛。
他下意识摸出口袋里的香烟,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雾缭绕中,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微微颤抖——眼前这些先进技术,与他们正在拆解的老旧装备形成了太过强烈的反差。
"要是当年我们有这种电磁弹射技术..."他喃喃自语道,脑海中浮现出俄罗斯设计师们熬夜修改图纸的场景。工作服口袋里那张皱巴巴的解雇通知书,此刻显得格外沉重。
拆解工作接近尾声时,工头望着满地残骸,突然意识到自己接下来的命运——被迫前往西伯利亚的荒原寻找生计。寒风吹过空荡荡的船坞,带走了最后一缕金属熔化的余温。
配资天眼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